关于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
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案
(2013年7月10日市政协五届二次常委会议通过)
编者案:今年3月以来,市政协围绕强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这一专题,组织部分常委、委员,与发改、财政、经信、外经贸、招商、科技及东港、前阳开发区等部门、单位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士联合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近三个月,通过视察企业、召开座谈会,赴省内的铁岭开原市,山东省龙口市南山集团、青岛城阳区、日照东港区等地考察等形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7份专题报告和1份综合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强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案(草案)》,并于7月10日市政协五届二次常委会讨论通过。建议案得到了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请市委常委阅研。这个建议案很好,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现状,提出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促进实体健康发展的各项建议符合国家产业方向和东港未来发展实际。请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该建议,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现将市政协《关于强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 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案》全文印发,希望社会各界能继续关注、重视和服务于我市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增势助力。
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主体。重视、加强和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百强升位、建设文明幸福魅力新东港,具有全局性意义。为此,市政协常委会按照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就 “强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一主题,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邀请市发改局、财政局、经信局、外经贸局、招商局、科技局及两个开发区等有关部门、单位专业人士组成调研组,历时三个月,通过听取汇报、视察重点企业、与厂长经理座谈、赴省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形式开展调研,形成了7份专题报告和1份综合报告。
报告认为,多年来,东港市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以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保持丹东地区的领先地位,在全省也处于靠前的位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比较明显;外向型企业面临挑战;传统型企业竞争乏力;银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园区硬件建设有待加强;企业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通过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工业经济的现状分析、问题研判和未来发展,报告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战略思维,坚持工业经济发展的首位意识不动摇,坚持狠抓投入、扩张总量的意识不动摇,坚持加大载体(园区)建设意识不动摇,坚持强化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意识不动摇。要突出三大主题,即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战场,实现园区升级;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第一要务,实现项目攻坚;把环境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第一责任,实现环境创新。要在强化意识、突出主题的发展背景下,常委会建议,市委、市政府应继续重视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具体工作。
1、做实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要把工业项目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引擎和支撑来培育建设。一是积极开发项目。以六大主导产业为平台,精心开发、论证、包装、储备一批前景广、效益高、对接度强的配套产业项目,确保项目建设和产业成长的后劲储备。在此基础上,要加快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产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型项目,打造形成现代临港工业项目集聚区。二是全力扶持项目。要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掌握,积极创造条件,包装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牵动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优势项目,争取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支持,把更多符合政策的项目装进国家、省、市计划的“笼子”,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扶持。三是加快推进项目。继续落实好重点项目领导包扶责任制,健全和完善项目工作推进机制。要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工业园区所在地的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部门要深入实际,加强调度,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保证所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加快施工、按期竣工,早日达产。
2、做实招商引资,激发发展动力
要把做好、做实、做优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市的重要任务,不放松、不懈怠、不畏难。一是落实责任抓招商。要按照“定目标、定分工、定措施、定期检查”的“四定”方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抓好目标考核,以实实在在的招商效果来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工作实绩,年终坚决对照检查、兑现奖惩。二是突出重点抓招商。要瞄准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围绕我市已成规模的六大产业引进资金和项目,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利税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促进产业档次升级和规模壮大;要突出招商优势的有效发挥,依托丹东港和沈丹铁路中转站,积极发展铁矿石、钛精矿、锰矿、水镁石矿、煤炭等矿产品就地加工和集散流通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新型产业规模。三是创新方式抓招商。开展专业招商--全面加强招商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与提高,打造形成一支精于业务、善于公关、敢于攻坚的强有力队伍;开展定向招商--组织专门力量,选准目标,加强联系,主动上门,在沿海发达省、市派驻小分队常驻招商;开展以商招商--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实体企业自身产业转型、项目配套和产业链拉长对外联合嫁接,形成以商招商的良好局面。
3、做实载体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要把加快园区建设作为实现我市新型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一是要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在用足上级政策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各工业园区要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基础设施项目多元化投资机制,努力探索“经营园区”市场化运作路子。要搭建融资平台,促进投资公司、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大型战略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参与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项目投资,为园区建设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服务。二是要加大园区产业聚集力度。各工业园区要积极构建集约用地、集中连片、集群发展的园区建设格局,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分区推进、滚动发展。在产业项目布局上,既要考虑与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相结合,突出主导特色产业的形成,又要考虑现代企业质量要求,把好项目引进关,提高准入“门槛”,形成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集聚。三是加大园区企业培育力度。要重视指导园区现有企业发展规划的调整,不断制订新的发展目标、思路、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整合行业内部资源,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扩张、嫁接改造等方式,培育和催生更多的企业集团。
4、做实骨干培育,提高发展效益
要进一步重视企业的成长壮大,全力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做优。一是要严格目标管理。全市上下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骨干企业,为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成长壮大做好科学管理和有效指导。要重视制订骨干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量化企业增加值、投入额、销售额、利税额等增长指标,并围绕指标的进展实行跟踪式调度和管理。二是要加强协调服务。继续坚持市级领导包扶重点骨干企业制度,加强对骨干企业的联系与服务,真诚为企业做好雪中送炭、铺路搭桥、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的工作,协调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难点问题,确保重点骨干企业长期高位运行。要建立政府网络服务监督平台,接受企业对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评议。三是要加快企业产业产品改造和转型升级。重视引导和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结构、挂靠联营、技术协作、外向扩张等途径,加快骨干企业产业产品转型升级。加快转型升级,核心是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国家和省中小企业改造扶持资金,为骨干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5、做实环境优化,打造发展“洼地”
要营造环境“洼地”效应,为项目入驻和企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要优化服务环境。坚持落实、完善和创新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优惠性、让利性、严肃性、连续性。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代理服务,自觉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要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要继续加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制度。二是要优化融资环境。金融部门要从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入手,开展保全存量抵押信贷业务、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业务、联保单位共同担保协议贷款业务、质量较高的应收货款质押业务、知识产权质押等的新型信贷业务;要以创新金融服务为突破口,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融资服务平台。要引导民间资本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搭建和拓展宽松的融资平台。三是要优化法治环境。要严格执行行政执法部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严格监督收费依据是否合法、收费管理是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是否及时,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和司法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6、做实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增强核心竞争力
政府要进一步营造科技立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的发展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强劲型增长转变。一是积极构筑企业创新平台。要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集中汇聚各行业部门的政策、资金等资源,逐年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引导企业加快推进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协作与合作,建立以行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产品研发中心。二是积极构筑品牌发展平台。科技部门要主动指导企业积极创建品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评价、品牌运营、交流合作等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我市骨干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优势,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三是积极构筑人才资源平台。要认真执行《中共东港市委、东港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并兑现对人才激励和企业用人方面的政策措施。要重视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制订“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安排落实专项资金,与高校和高层专门培训机构衔接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企业家进行素质能力培养,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才在政治理论、战略管理、创新能力、资本运营、决策领导、法律法规、市场营销、国际惯例、政策文件等方面的知识水平,促进我市企业家的能力水平真正实现与时俱进。要发挥我市已有的职业教育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面向本土企业人才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并争取上级支持,组建东港学院职业大专学校,培养企业、产业需要并能留得住的各类专业人才。企业自身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拓宽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形成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推动企业实现长期的发展、创新和进步。